每個人日常生活中做許許多多的事情,都有著不同的目標。舉例而言,有些人上班是為了領薪水;有些人不缺錢,只是想要有個體面的工作。而且這個目標是會隨著不同的時空背景而有所變化的,以上面這個例子來說,有人上班一開始是為了薪水,後來漸漸做出興趣和成就感。
而修行也是如此,有些人想修行是希望自己日子過得順遂一些,不要那麼多磨難與物質上的匱乏;有些人想修行是想過得自在一些,不為外境所束縛;有些人修行是想要幫助他人,利益眾生。
這些目標在筆者眼裡,沒有對錯之別,亦無高下之分,大家都可以有不同的目標。這樣的目標,有些人稱為發心,有些人稱為發願,有些人稱為立志。而修行伊始所發的心、立的願,稱為——初發心。
初發心為何重要?以下是筆者認為初發心的重要功用:
一、確立前進的方向
「志不立,天下無可成之事……志不立,如無舵之舟,無銜之馬,漂蕩奔逸,終亦何所底乎?」
——王陽明〈教條示龍場諸生〉「莊嚴佛世界事大,獨行功德不能成故,要須願力。譬如牛力雖能挽車,要須御者能有所至。」
——《大智度論》
各位可以想像,如果我今天住在新莊,要搭高鐵到台中,我一開始就要決定我要從高鐵板橋站搭車還是高鐵台北站搭車,然後才知道要往哪裡走。如果我開車三心二意,一下子往板橋開,一下子往台北車站開,這樣只會白白繞路。
修行也是如此,如果不知道自己的最終目標是什麼,徒有滿腔熱血與努力,盲目地橫衝直撞,恐怕白費不少工夫。
初發心的功能,類似於方向盤,如果方向不穩,那麼車輛有再大的動力也沒有意義。欠缺方向車,好一點可能原地打轉,運氣差點就直接往牆壁撞上去,那可就後悔莫及了。
二、激發堅持的動力
「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,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。」
——尼采
修行並非一蹴可及,在修行的過程中,可能會歷經磨難與苦痛,可能會感到枯燥乏味,也有可能因為長期看不到成果而感到挫敗。
隨著時間推移,當初修行的熱情漸漸消磨殆盡時,若能憶起當初進入修行的初衷,往往能找到重新堅持下去的力量。
三、檢視自己的行為
修行會為生活帶來改變,而有些人修行的目標隨著生活的改變也跟著起了變化。
例如:
- 有些人起初是想要追求情緒的平靜而修行,後來因為被周遭的人不諒解,轉而追求神通感應來「證明」自己;
- 有些人原本是為了幫助他人,隨著被人崇拜,可能產生權力慾望,逐漸迷失方向。
此時,初發心的重要性便展現了,因為我們剛進入修行時所發的願、所立的志,往往是最純粹而真誠的,尚未受到外界過多的扭曲與影響。
所以,時時用初發心來檢視自己,觀察自己和當初進入修行時的目標有何不同,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符合初衷,就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。
當然啦,當初進入修行的目標也未必就是正確的方向,如果在審視初衷和現階段的目標後,發現新的目標更好,那麼改絃易轍是一定要的。
重點是在修行的路上,時時對自己的行為與方向保持警覺,確保自己走在正確的路上。
結語:你的初發心是什麼?
由上可知,初發心是紅塵中的指南針,是點亮前行的燈光,是檢視自己的鏡子。
看到這裡的你,你的初發心又是什麼呢?
如果還沒有初發心,不妨思考一下,好好確立自己的初發心吧~
延伸閱讀推薦
- 如何設定修行目標與生活實踐並行?
- 發願與發心的差異與共通點是什麼?
- 修行中期如何重新找回初心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