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真的用統計檢驗過「命理」嗎?
「命理其實就是一種古老的統計學與大數據」這句話,常被拿來為算命辯護。而學過統計學的有些人,則對此說法嗤之以鼻,認為這是硬把現代科學與古老迷信沾上邊。
到底是或不是?至少在二十世紀中葉,法國心理學家米歇爾・高格林(Michel Gauquelin)真的做過大規模統計:他與妻子蒐集數以萬計的名人出生資料,檢驗行星位置與職業類型之關聯。其中最知名的就是所謂的「火星效應」(Mars effect)——傑出運動員的出生時刻,火星較常落在天空日行兩段的特定「敏感區」(後被稱為 Gauquelin sectors 或 plus zones)。
高格林發現了什麼?
高格林關注的不是黃道十二星座,也不是行星間構成的相位,而是行星相對地平線的位置。他把天空劃分為12、18與36個區段做統計,發現某些職業的「卓越人士」,出生當時某些行星較常「剛升起」或「將近中天」(即現代占星術語中的東昇點與天頂)。這些區段被稱為「敏感區」(plus zones/key sectors)。資料來源以官方出生登記、名人錄等為主,並特別強調要抓出「在其領域具高度成就者」,而非「一般從業人員」。舉例而言,在統計運動員時,他不是針對全體運動員做統計,而可能是針對「拿獎牌」的運動員進行統計。
舉例而言,他統計了1352位作家,發現月亮落在敏感區的次數 288 次(期望值為 224次),顯著高於期望值(超出29%)[1]。
在他的研究中,常被提到的對應有[2]:
運動員、將軍 ↔ 火星
演員/政治人物 ↔ 木星
科學家 ↔ 土星
作家 ↔ 月亮
而透過這樣的統計結果,可以得出結論:當出生時,特定星辰出現在敏感區,我們應該建議命主做某種行業,會比較容易取得成就。舉例而言,如果一個人的星盤中,火星與東昇點疊合,這個人就適合去做運動員或去從軍。
其他學者的檢驗
這個研究成果實在是太有趣了,引發了其他學者的關注與測試可再現性。有些研究自行統計後,認為根本沒有這個效應,高格林在篩選母體名單時的的建議造成統計上的偏誤[3];有些學者如Suitbert Ertel則支持高格林的發現,認為反對者的研究沒有對樣本進行成就分級,要「高成就職業群體」的效應才更清楚[4]。
結論
筆者大學念的是資訊工程,有修過機率、統計等課程。說實話,筆者真的不認為一般的命理是「古老的統計學」,因為沒有統計的樣本、沒有期望值、變異數等等「統計學」必要之計算,不符合被稱為「統計學」的要求。但筆者認為,命理確實是古人經驗的積累無疑。
高格林的統計,是一個命理學一個量化、實證化的實驗,他把可檢驗的命題提出來,讓資料說話,用統計來檢驗命理。在資料科學愈發昌盛的將來,或許真的有一天,我們能見到命理學真的被統計所證實。一切的一切,有待我輩命理師努力!
[1] https://newalchemypress.com/gauquelin/research2.php
[2] https://www.astrology-and-science.com/g-hist2.htm
[3] Benski, C., Nienhuys, J.W., & paranormaux, C.F. (1996). The “Mars effect” : a French test of over 1000 sports champions.
[4] Suitbert Ertel & Kenneth Irving, The Tenacious Mars Effect. London: Urania Trust, 1996. ISBN 978-1871989151